> 资讯

AD早筛行业报告:46款血液检测试剂盒获批,早筛市场剧烈变革

 2025-01-22 来源:互联网

阿尔茨海默症(AD)早筛无疑是2024年体外诊断领域最受瞩目的细分赛道之一。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常隐匿起病,缓慢进展,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此前,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等AD药物仅起到延缓疾病发生的作用,治疗效果很有限。随着老年人口持续增加,早筛早诊理念不断深入,血液检测等创新诊断技术取得突破,以及2023年以来,AD创新药物板块接连传来好消息,一扫数十年来的挫折与阴霾,带来了丰富的AD早筛机会。

基于此,动脉智库立足AD早筛,撰写了《2025年AD早筛行业研究报告》,报告重点聚焦AD早筛,分析AD早筛生物标志物和检测技术的临床价值、发展趋势,探讨产品商业化策略。

核心观点:

AD早筛痛点体现在民众认知不足,早筛技术局限等多方面。AD疾病负担沉重,AD早筛迫在眉睫,根据临床反馈,目前AD早筛难点主要体现在人们对疾病认知不足、早筛技术局限、专业机构偏少、患者依从性差等几个方面。特别是人们普遍对老年人早期表现出来的记忆减退现象选择漠视,丧失了早期干预的机会。另外,临床上使用的AD检测技术要么有创,要么费用高,要么无法精准筛查出无症状患者,导致早期检测的依从性较差。

血液检测可能是最适合用于大规模早筛的AD检测技术。适宜大规模应用的AD早筛产品应从标志物组合、灵敏度、标准化、可及性、早期筛查、便捷度六个方面来衡量。综合来看,血液检测具有成本效益、无创、可重复、可及特征,能够发现超早期AD患者,适用于AD的大规模早筛。且AD血液检测产品在国内合规进展较快,已有47款AD血液检测试剂盒获得NMPA批准。

PET影像和脑脊液检测是AD诊断“金标准”,但难以应用于大规模早筛,且国内获批的显像剂产品稀少。PET影像学费用高昂,设备数量有限,国内仅有先通医药的Aβ-PET显像剂获得NMPA批准,tau-PET显像剂尚无产品获批。脑脊液检测存在侵入性,创伤大,国内仅有罗氏的产品获得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以早筛为基石,加快建立AD诊疗完整产业生态。当前,国内的AD诊疗生态具有小众、量少、孤立的特征,AD诊疗全流程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早筛的有效实施。唯有确保前端早期筛查工作高质量推进,最大限度地识别出AD早期患者,并随之采取理想的早期干预措施,方能减轻后端治疗与康复环节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以下为报告内容节选:

认知不足,传统技术局限,AD早筛推进艰难

民众认知、早筛技术均有待提升

根据临床反馈,目前AD早筛难点主要体现在人们对疾病认知不足、早筛技术局限、专业机构偏少、患者依从性差等几个方面。

人们对AD的认知严重不足,市场教育难度高。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宣传教育程度不够,很多人对AD没有准确的认知,将AD与其他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混淆;二是大多数潜在的患者及家属没有充分认识到AD带来的沉重打击和困扰,几乎没有主动寻求医疗帮助的意愿和行动;三是人们普遍对老年人早期表现出来的记忆减退现象选择漠视,丧失了早期干预的机会;四是患者病耻感重,部分患者在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的现象后,不愿将病情告知家属和医生,延误了病情。

专业机构偏少、专业人员不足。AD是神经内科疾病,与脑中风、周围神经损伤等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病相比,AD就诊率并不高,加之AD本身起病隐匿的特点,确诊后基本上没有可以逆转该病的药物,所以国内专门从事AD治疗康复的机构平台和专业医生,在神经内科中非常小众,每年的诊治量非常小,早期误诊和漏诊概率也较高,有大量AD潜在人群和确诊人群得不到专业的诊断、治疗与康复指导。

患者依从性差。AD一般发病在65岁以上,且因为AD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干预时间漫长,效果不能立刻具现,使得依从性较差,患者及家属在早期干预中的积极性不强。

早期筛查技术局限。临床上目前使用的AD检测技术要么有创,比如脑脊液检测,要么费用高,比如PET影像,要么无法精准筛查出无症状患者,比如神经心理学评估,导致早期筛查的依从性差。

根据调研,适宜大规模应用的AD早筛技术应从标志物组合、灵敏度、标准化、可及性、早期筛查、便捷度六个方面来衡量。第一,AD早筛产品最好实现多联检,覆盖Aβ40、Aβ42、p-tau181等公认的核心生物标志物指标;第二,AD早筛产品需有较好的灵敏度;第三,产品需实现标准化,保证稳定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第四,试剂和设备不能太过昂贵,否则无法满足现有医疗项目物价收费;第五,需要实现超早期检测,尽早识别无症状患者;第六是检测便捷性,AD患者均是老年人群体,身体机能较差,可能伴有行动不便、视力听力减退等问题,需保证检测便捷度和舒适度。遗憾的是,还没有任何一项早筛技术能够同时满足临床的这些期待。

目前,AD检测技术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神经心理测评、神经影像学技术、脑脊液检测(CSF)技术和血液检测技术。

AD检测技术分类及特点

神经心理学评估技术较成熟,但难以发现早期无症状患者

AD早筛技术要能够识别早期无症状患者,同时检测方法要具有可观的成本效益,可大规模实施。在过去,神经心理学评估因为成本低、技术成熟,是使用较多的AD筛查技术。

神经心理学评估也存在多个缺陷,仅仅依靠神经心理学评估,早期筛查AD相当困难。首先是量表设计的问题较复杂,且当前广泛采纳的量表大多源自西方,其表述和概念对于老年人群体,特别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年人而言,存在理解上的难度。其次,神经心理学评估主要基于已经出现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设计,对于早期无症状或症状非常轻微的患者敏感性不足,无法准确发现早期患者。

PET影像是诊断“金标准”,但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PET将医学影像从“看得见”向“看得早”转变,为AD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AD诊断常用的PET技术是靶向淀粉样蛋白Aβ的PET(Aβ-PET)、靶向微管相关蛋白tau的PET(tau-PET),和靶向葡萄糖代谢的PET(FDG-PET)。简单来说,Aβ-PET成像最显著的优势在于AD的早期精准诊断,tau-PET成像用于评估AD进展,FDG-PET成像用于评估神经损伤。

各类PET技术在AD诊断中的应用

Aβ-PET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随访治疗,是商业化最成熟的PET成像技术之一。2012年,18F-Florbetapir获得FDA批准,是目前最常使用的Aβ显像剂。2023年,先通医药的氟[18F]贝他苯注射液获得NMPA批准,是国内首个获批的Aβ显像剂。此外,安迪科的氟[18F]洛贝平注射液已申报上市。

tau-PET用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预测MCI疾病进展,tau-PET主要的显像剂有18F-AV1451 (T807)、18F-THK5351、18F-THK5317和11C-PBB3等,其中18F-AV1451 (T807)是FDA批准的显像剂。

但PET成像也存在空间分辨率较差,价格昂贵,设备稀缺,多数地区需要患者自费,具有放射性等不足,受此限制,PET成像不能满足AD早筛对于价格、可及性的需求。

脑脊液检测:创伤大,患者依从性差,国内仅有罗氏获批

由于脑脊液与大脑细胞外间隙直接接触,又因为脑脊液通常反映大脑的病理变化,因此脑脊液通常是病理生物标志物的最佳来源,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AD脑脊液生物标志物

在诊断技术上,AD脑脊液检测可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多重反应监测(MRM)、流式细胞术、单分子免疫等。

FDA已批准两家企业的AD脑脊液检测试剂盒,均是采用化学发光法。

海外AD脑脊液检测企业及产品进展

国内,仅有罗氏的AD脑脊液检测产品在海南获得批准。2024年,罗氏诊断AD脑脊液系列试剂盒正式获得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作为进口临床急需医疗器械。该产品通过定量测定人脑脊液中的Aβ(1-42)(Aβ-42)、p-tau和t-tau的浓度,用于评估AD引起的认知障碍,与PET的一致性高达90%。目前,这些产品已经在瑞金海南医院正式展开应用,并启动真实世界研究。

脑脊液检测的缺陷在于样本采集需要通过腰椎穿刺术,对老年人群体来讲风险较大,不能应用于大规模筛查。另外,价格昂贵也是阻碍脑脊液检测临床应用的一大障碍。目前国内开展脑脊液检测均是通过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使用的大都是进口产品。未来,随着国产脑脊液检测产品上市,会有较大的降价空间。

血液检测或是最适宜用于AD大规模早筛的技术

血液检测既能发现早期患者,又可大规模实施,具有明显优势。血液检测是近年兴起的一种经济、便捷、微创且高度可及的检测技术,适用于AD的大规模早期筛查,对AD早筛、早诊、随访有重大意义。目前,关于AD血液检测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生物标志物进展、技术路径选择,以及产品商业化进展上。

p-tau217可能是最优的AD血液检测标志物

p-tau217具有更优异的检测效能,近年热度上升很快。相比其他磷酸化tau,血浆p-tau217在AD患者中变化幅度更大,水平在AD的临床前阶段增加,能够更早地识别AD病理改变,诊断准确性不亚于脑脊液检测。对于Aβ病理,血浆p-tau217能准确识别Aβ-PET阳性者,对于tau病理,血浆p-tau217能准确识别tau-PET阳性者和脑脊液p-tau181升高者。在一项前瞻性的研究队列中,相较于血浆中的p-tau181、p-tau231、N-末端tau、GFAP或NfL,p-tau217与Aβ阳性的相关性更强。

AD血液生物标志物

单分子免疫实现低丰度精准检测,高度匹配AD早筛需求

血液标志物浓度变化可能受到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以及全身生理状态变化的影响,血液标志物的浓度也低于脑脊液,因此血液标志物对检测技术的要求较高。

目前AD血液检测技术包括化学发光、单分子免疫、质谱、流式荧光等,这些技术在成本效益、定量准确性以及早期筛查的灵敏度方面各具特色与局限。根据调研,应用于AD早筛时,单分子免疫依靠超高灵敏度特点,能有效契合AD早期筛查的需求。

AD血液检测技术对比

化学发光在成本、装机量上有领先优势,但灵敏度不满足早筛要求。化学发光技术发展成熟,自动化程度高,设备普及度高,检测时间快,获批上市的产品也多,价格透明,检测灵敏度在皮克级,可以达到临床诊断的要求。但是,化学发光的灵敏度暂时不能满足早筛的要求,化学发光只能检测血液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标志物,而早期无症状患者血液内的标志物含量极低,不适用于早筛。因此,凭借装机量、成本优势,化学发光更适合用于门诊,对已有症状的患者进行临床诊断。

并且,化学发光用于Aβ40、Aβ42、t-tau、NfL等在血液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标志物检测时表现较好,p-tau181、p-tau217这类含量低的标志物,化学发光目前的灵敏度无法准确检出,接下来需要靠开发更灵敏的抗体来实现。

流式荧光技术具有多联检的独特优势,但现阶段AD早筛不要求采用多联检。AD公认的血液早筛标志物仅有p-tau217等少数几个,并不需要多联检。并且,流式荧光的检测性能与化学发光接近,同样很难用于筛查早期无症状患者。此外,流式荧光还存在自动化程度较低,反应时间较长的缺陷。

质谱在精准定量上的表现最好,但受限于成本、仪器装机量,临床应用少。AD标志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极低,且除了AD病理标志物外,外周血中还会存在一些源于其他器官的干扰性物质,比如肝源性的Aβ,需要将AD病理标志物和其他标志物区分开,这要求检测技术能够实现精准定量。从定量角度看,质谱检测是进行AD血液检测最理想的手段,准确性最高,降低了误诊、漏诊的风险,而免疫分析技术依赖抗原抗体结合进行检测,抗体易受干扰,在定量上的表现较差。不过,质谱技术检测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极低,仪器价格高昂,在临床上的应用处于早期。

单分子免疫技术灵敏度特异性表现优异,可满足超早期筛查的需求。AD早期患者血液中的标志物含量极低,单分子免疫适用于低丰度检测。单分子免疫技术是一种超敏感的ELISA技术,以Simoa为代表。Simoa使用抗体涂层珠与荧光共轭检测抗体和数字读数,灵敏度比ELISA提高出1000倍以上,检测下限达到fg/mL,实现了超低丰度蛋白的有效检测和定量,保证了AD早期筛查的精度和可靠性。

各类技术综合比较来看,单分子免疫灵敏度超高,能够在极早期检出AD源性病理标志物,发现早期无症状患者,在AD早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国内企业开发的简单、稳定、更低成本的单分子免疫技术进入市场,设备和试剂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单分子免疫在AD早筛市场的占有率会快速提升,可重点关注单分子免疫企业在AD早筛板块的进展。

在单分子免疫市场,光与生物采用“单分子免疫结合化学发光”的策略,已成功开发出兼具高灵敏度、高自动化、低成本的单分子免疫检测分析仪

传统单分子免疫设备成本高、检测时间长,导致装机难度大,限制了单分子免疫在临床快速应用。为此,光与生物和迎凯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光与生物基于自研单分子免疫荧光光学检测模块,结合迎凯科技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平台,成功开发出兼具高灵敏度、高自动化、低成本特点的单分子免疫检测分析仪。

目前,双方正在拓展合作范围,继续进行发光单分子一体机技术的开发。发光单分子一体机既可开展单分子免疫特殊项目,也可覆盖化学发光常规项目。依托这种合作模式,光与生物有效降低了仪器成本,同时能借助化学发光渠道更快开拓市场,为单分子免疫技术的临床推广和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

凭借国产单分子免疫检测平台,光与生物正在与国内神经内科头部医院合作开展1500人国内独家大规模队列研究

美国暂无AD血液检测产品获批,中国获批的产品以化学发光法为主

海外,FDA尚未批准AD血液检测产品上市,罗氏、Quanterix、Fujirebio的产品获得了FDA突破性器械认定。2024年9月,Fujirebio宣布已经向FDA提交Lumipulse® G pTau 217/β-Amyloid 1-42检测试剂盒的上市申请,有望成为首个获得FDA批准的AD血液检测产品。

海外企业在AD血液检测市场的布局

国内获批的AD血液检测产品数量远超FDA。根据动脉智库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获得NMPA批准的AD血液检测试剂盒一共有47款。

获批的AD血液检测试剂盒中,采用化学发光技术的最多,有24款,采用酶联免疫技术的有5款,采用单分子免疫技术和流式荧光技术的分别有2款。暂时没有基于质谱法的血液检测试剂盒获批。

化学发光是体外诊断占比最大、发展最成熟的细分赛道之一,且化学发光操作方便快捷,所以获批的试剂盒数量最多,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化学发光用于AD检测的性能表现。单分子免疫技术是新兴技术,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虽然目前获批的数量较少,但未来有可观的增长空间。

获批AD血液检测试剂盒所使用的技术

获批的试剂盒所检测的生物标志物以AD的核心生物标志物为主,包括血浆Aβ42/Aβ40、p-tau181、p-tau217、p-tau231。

获批AD血液检测试剂盒涉及的生物标志物

未来,AD血液检测想要大规模应用于临床,首先需要解决阳性表达率的问题。阳性表达率与准确性和特异性相关,根据目前研究的成果,血浆p-tau217的阳性检测率与脑脊液检测基本相符,阳性率大约在89%-98%,但特异性有待考察,因为AD的发展过程和临床表现受先天和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血液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和唯一性还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其次需要解决AD血液检测标准化问题。根据临床反馈,不同厂家的AD血液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差异较大,直接影响了AD血液检测在临床的普及。据悉,现在国内的厂家使用不同的技术平台,导致参考范围相差巨大,不同平台结果无法互认,并且各个厂家目前均是分别建立参考范围和溯源体系。希望未来,国内能够加速进行多中心研究,标准化生物标志物检测过程,通过标准化分析前因素、统一检测方法和工具、引入自动分析技术等手段,建立阳性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升血液生物标志物界定正常人群和患病人群的准确率。

商业化处于早期,血液检测有望在体检场景率先爆发

AD早筛应用场景具有多元化特征,包括院内、体检中心、民生项目、保险、居家检测等。

AD早筛不同应用场景特点

院内是AD早筛进入门槛最为严苛的场景。在这一场景下,AD血液检测产品遵循传统IVD产品进院销售的道路,需完成注册申报、大规模临床研究、物价收费等一系列动作。院内场景对产品的要求也最高,若AD血液检测的性能无法超越传统产品,将面临被医院淘汰的风险。因此,AD血液检测产品必须高度重视临床证据,开展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提高产品硬实力,增强临床指导意义,同时长期坚持学术推广,才能获得临床医生的认可。

体检场景中,用户更倾向于选择无创、便捷的检测方式,血液检测恰好符合这一偏好。并且,成本控制是体检中心的重要考量因素,相较脑脊液检测和PET影像,血液检测成本更低,更容易被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再加上体检中心的核心理念在于预防和早期筛查,与AD血液检测产品的定位契合,因此体检中心对AD血液检测的接受程度较其他场景更强,愿意快速引入血液检测技术并推广。

民生项目作为AD早筛重要的应用场景,正依托政府的强力支持,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政府买单的方式,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足够大的样本量,搜集丰富的临床数据,不仅有助于企业验证产品的可行性和效果,还能帮助产品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开拓基层市场。当前,各地政府对AD早筛项目有不同程度的投入,各地民生项目逐渐兴起。

保险层面,AD疾病保障正在受到保险公司的重视,AD专项保险陆续推出,同时,将AD早筛服务嵌入保险产品,正在成为保险公司获客营销、降低赔付、差异化竞争的有力武器。

居家场景,虽然潜在的需求强烈,但目前AD早筛居家场景还不成熟,存在缺乏血液检测POCT产品、支付意愿、信任、获客成本多个难点。

总的来看,基于血液检测的AD早筛产品在各个场景的应用都还处于早期,仅有少数企业启动了市场探索,市场集中度低。期待未来在院内、体检中心、民生项目、保险、居家等场景都能够有符合场景特定需求的产品率先探索出成功的商业化路径。

AD早筛用户群体分散度极高,短期内,企业应利用自身产品特色和渠道优势进行差异化布局。预计院内和体检场景会是AD早筛企业接下来重点布局的场景,一方面通过院内场景验证产品临床价值,进行学术推广和市场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体检场景产生现金流,为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提供资金支持。在市场认知成熟、付费意愿提高后,再逐渐向更多场景渗透。

长期来看,多应用场景布局是趋势。覆盖多商业渠道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筛查需求,提高筛查的可及性和便利性,这需要企业在产品创新、服务质量、价格策略、渠道管理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版权声明

广深在线内容如无特殊说明,内容均来自于用户投稿,如遇版权或内容投诉,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