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AI学习相机成为孩子的"新伙伴",当智能手表记录着儿童的每个行踪,这些创新产品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收集着海量的未成年人敏感信息。在第27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一个紧迫的问题被提及:在儿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为这股创新浪潮注入法律理性的力量?
科技盛会中的法律声音
2025年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15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人潮涌动。在这场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盛会上,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总所合伙人郑建云律师的身影出现在"首届大湾区儿童智能产业新质生产力高峰论坛"的讲台上。面对满座的行业精英,他开宗明义:"当我们把智能设备交到孩子手中时,我们交付的不仅是硬件,更是一份责任。"
郑建云律师受主办方深圳市儿童智能产品协会邀请参会,他的演讲题目是"AI终端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合规解析",直指当下儿童智能产业发展中关于法律合规的核心要求。在演讲中,他从数据收集边界、算法推荐责任、内容生成监管三个维度,为现场的企业家、产品经理和投资人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法律合规地图。
创新与保护的平衡术
"类似于AI学习相机之类的人工智能产品如果通过摄像头、麦克风持续收集儿童面部表情、行为习惯、学习环境等信息,这些都属于敏感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郑建云律师(微信:C93960488)指出,如果像成年人信息采集一样只是简单采用"告知-同意"模式的话,会存在明显缺陷,"对于儿童产品,简单的弹窗式用户协议远远不够,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分层授权机制,确保监护人的知情权和控制权。"

一位AI学习相机企业的创始人坦言:"我们专注于技术突破,也不能忽略最基本的数据合规要求。郑律师的讲解让我们意识到,不能够让法律漏洞成为产品可能存在的最大的短板。"
在算法推荐环节,郑建云律师提醒企业注意"信息茧房"效应和算法偏差风险。"当AI相机根据儿童学习习惯推送内容时,如果因算法设计缺陷导致不适龄内容出现,企业将承担相应责任。"他建议企业建立算法伦理审查机制,并设置人工干预通道。
法律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未成年人智能产品发展的法律合规问题,从数据跨境传输到合规体系建设,从行业标准制定到具体产品设计,几乎覆盖了儿童智能产业全链条的法律需求。
"法律不是创新的枷锁,而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郑建云律师表示,儿童智能产品具有特殊性,需要在创新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国家的法律规范的目标是为产业发展系好'安全带',让科技创新在法律轨道上行稳致远。"投资人在评估人工智能产业项目时,完善的法律合规体系正成为重要的估值考量因素。
理性力量赋能产业未来
法律理性的注入,正在重塑AI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轨迹。正如郑建云律师所言:"只有当法律合规成为产品的基因,儿童智能产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下一代成长。"

这场论坛只是开始。随着儿童智能产业的不断升级,法律与科技的对话必将更加深入,来自立法、执法、司法和律师法律服务等领域的法律专业人士参与,将继续在创新浪潮中扮演"护航者"的重要角色。
版权声明
广深在线内容如无特殊说明,内容均来自于用户投稿,如遇版权或内容投诉,请联系我们。
